风起里溪:“联产到劳”动乡野
2018年06月29日 | 来源:中山日报 | 分类:中山画卷

1.jpg

晨光下的板芙里溪村,被环抱在青山绿水里。本报记者 余兆宇

开栏语

1978年,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用40年时间,书写了一幅恢弘壮丽的民族历史画卷。

40年里,地处改革开放最前沿的中山,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先行先试,在许多领域走在了全国前列,把一个传统农业县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环境优美、民生幸福的现代化城市。按照省委和李希书记的要求,正在奋力把中山建设成为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支撑点、沿海经济带的枢纽城市、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一极。

40年砥砺奋进,40年革新图强,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瞬间,铭刻在中山历史年轮上。回望过去,初心不改。从今天起,本报重磅推出“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之“改革年谱里的中山画卷”大型系列报道,从每个年份选取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事件,遴选最具代表性的40人作为主要采访对象,回首中山发展关键节点,以大时代的小叙述,呈现中山各项事业的历史成就,寻找中山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密码,为新一轮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敬请垂注。

1978年12月,小岗村在全国率先实施农业“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事实上,在比小岗村早两年,中山市板芙公社里溪大队的6名支委,冒着坐牢的风险进行一场土地革命——“联产到劳”,并一举解决了村民温饱问题。1978年10月,中山举行“实践检验真理标准”讨论会,县委领导取得共识:板芙公社的做法经过实践可行,就应推广。第二年,广东省第一次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现场会在里溪村召开,要求全省统一解放思想,学习里溪成功的改革经验,从此,里溪村有了一个响当当的外号——“广东小岗村”。

风起里溪村,激荡四十年。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中山人勇立潮头,不断推出改革措施,在破与立的抉择中,劈开前进路上的荆棘与迷雾。

2.jpg
1981年实行包产到户后每家所分田地的账本。

3.jpg
里溪村新貌。

推行“联产到劳” 揭开土地改革大幕

板芙南部与神湾交界处,鲤鱼山连绵而卧,两条小溪月角大坑、鲤鱼头大坑沿着山势而下。每到产卵的时候,鲤鱼就会沿着小溪向鲤鱼山洄游, 故村落得名“鲤溪村”,后改“鲤溪”成为“里溪”。如今,当你行走在山青水绿的里溪村,村民都会跟你热情解释里溪的由来,还会提起另一段里溪的“威水史”——在40多年前,里溪人第一次打破了框框,推行联产到劳,紧接着包产到户,率先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

上世纪70年代的里溪,作为大沙田区,人均有一亩八分多耕地,却连年不能完成国家粮食生产任务,甚至有30%的农民连自身的口粮也解决不了。与村民饿肚子相伴随的, 是村民吃惯了大锅饭,人心涣散,出勤不出力,到田间把锄头一放就成了“三只脚”。饥饿之下,村里270户人中有30%偷渡,半数是青壮年。

1976年下半年,在时任里溪大队党支部书记林德成的召集下,里溪大队的多名队委集中决定:与其挨饿,不如改革,推行联产到劳。但在当时的中国,任何政策、措施的变动,都可能会成为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如果搞不好,是会坐牢的。”但他还是决定试一试。

里溪实行“联产到劳”之后,面貌为之一新。粮食产量大幅提升,最初改革的3个生产队第一年产量提高了50%,粮食平均亩产量达到800斤。不仅使3个生产队完成了上调任务,还有部分满足口粮的社员开始将剩余的粮食用作饲料,养鸡养猪。此前里溪人大都住的是茅草屋,到了1980年,砖房、水泥房纷纷出现。

1978年10月,中山县委宣传部等部门举行“实践检验真理标准”讨论会,县委领导取得共识:既然板芙公社的做法经过实践可行,就应推广。在里溪带动下,1979年春,板芙公社在板芙、禄围、寿围、金钟等大队中选19个生产队作为试点推广,其中15个生产队早造粮食获得大丰收。到了晚造,全社推行这种责任制的生产队已增至84个,超过生产队总数的6成。两年后,全公社内已经有9成生产队实施了联产责任制。

1979年6月,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到中山县考察,反复强调要尊重农民的意见。1979年8月,广东省第一次关于真理标准讨论现场会在中山县召开,会议指出:全省统一解放思想,学习里溪改革经验,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久,我市土地的流转也逐渐松动,出现了连片承包经营的种养专业户。从1982年开展包产到户,到1999年土地二轮承包,2002年中山市全面铺开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2016年,中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全面铺开,2018年,全市20万农户将全部领取“红本子”,取得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如今的里溪村村民已经不靠种地生活了。里溪村现任党支部书记林国厂告诉记者,去年里溪村村民年均收入3万元左右,大部分靠外出打工或者房屋租赁。他还表示,未来的里溪将逐步实施乡村振兴计划,盘活工业企业闲置产能,增加工商业项目,同时整治人居环境,深挖“广东小岗村”和“革命老区”等红色资源,探索旅游业,增加集体收入。

已过65岁的林德成,种地也是他的一种消遣。他家有一栋三层高的自建房,两层出租,一层自住。

今年3月,市委书记陈旭东来到里溪调研时指出,里溪村是中山改革发展的缩影,是“敢为天下先”精神的写照。40年前,里溪大队依靠改革解决了社员温饱问题;40年后,中山在新起点上破解深层次矛盾、谋求高质量发展,依然要靠改革。对于里溪来说,如何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如何科学规划、立足长远,推动乡村振兴, 仍然需要40年前的精神和勇气!

4.jpg
林德成

人物访谈

与其挨饿不如冒险 闯过了就不留遗憾

○记者:回首40年前,您和当时的里溪大队支委们决定在村里实行“联产到劳”是冒了极大的风险,是什么让您痛下决心,做出这个决定?

●林德成:1975年,我22岁,成为里溪大队党支部书记,当时村中共有6个生产队,1570人,劳作力670人。里溪村有水稻耕作面积2100亩,少数是山坑田,多数是有河涌的砂田,从农业耕作来看,算是自然条件较好的村子。可这么一个村子,却是中山县的落后村,粮食年均亩产600斤,人均年收入不足100元。国家划定的纲要是亩年产800斤。每年,里溪大队除上缴100斤公粮和450斤义粮外,所剩无几。许多社员吃不饱饭,天一黑,就到田里偷稻谷、甘蔗和番薯,吃饱了再带回家。那时,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十分普遍,每当农历三四月,青黄不接的时候,村民就拿着空口袋到我家说家里没米下锅了。我和他们讲道理,没有用。一年过去了,没有粮食的时候,我就向板芙公社借,公社没粮就跑到小榄借。面对这种局面,里溪村该何去何从?出路只有一条——打破思想框框,打破传统的生产制度。没有人敢首先提出来,我就召集支委向大伙提议,解放初土地分到户,家家都富足,我们也干脆单干吧!当时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几名村委听了都十分震惊,但还是决定试一试,就是要让大家吃一口饱饭。再说我当时没有结婚,坐牢了也不会拖累别人。

○记者:里溪村的“联产到劳”和小岗村的“大包干”有些区别,你们当时是怎么考虑的?

●林德成:大家开始思考改革时,有人提出包干到户,或者包产到户,都被否决,理由是政治风险太大,最后决定实行联产到劳。所谓联产到劳,即分除草、插秧、施肥等工种包给各户完成,还是以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生产队统一耙田、排灌,分谷种下秧都是生产队统一底下进行。“联产到劳”的方式有5大特点:农村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没有从集体转移到个人;没有使生产队失去对生产资料的决定性的支配权;体现了每个社员在公共的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性;生产队作为基本核算单位、分配单位性质没有改变,社员超产奖励;进一步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

○记者:当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克服的?

●林德成:试点开始后,大家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村民不仅提前完成任务,亩产量也提高了,生产队长们不用再打钟催人开工了。联产到劳的措施,取得了成效,但已很难进一步改善人们的生活。尽管乡亲的日子比以前好过,但只能勉强解决吃饭问题,房子要不要建?孩子上学怎么办?为打破这个瓶颈,我们决定推行“分产到户”,规定每亩上缴多少粮食,剩下的家庭所有。但这样的提法,遭到了部分干部的反对,有些队员也不敢要土地,担心被追责。我们几个日夜出去做工作,到田头、上门户跟村民商量,最后赞成和不赞成的各占一半。

此时,政府对于里溪的做法没有过多干涉,这使得我们的胆子更大了。田分下户后,我就发现,无论何时田里都有人劳动。上级对里溪大队的改革持这样的态度:一不支持、二不反对、三不鼓励、四不提倡、五不报道、六不推广,简称“六不”。那时村民们忙完地里的活儿,就养鸡鸭来赚钱,农民不仅有足够的粮食上缴,还能剩下几百斤自己支配。加上平时蓄养牲畜,开荒自留地种植,腰包鼓了起来。解放后村里60%的房子是茅房,到1978年80%变成砖房了,这更坚定了我们改革的信念。

○记者:如今回望当年,还有什么遗憾吗?对里溪村的未来有什么新期待?

●林德成:回望过去,嘴里一直说不害怕,但也担心过被批斗,去坐牢。好在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经济建设、劳动致富开始被提倡,里溪人也成为十里八村的榜样,我作为正面典型天天被拉去作报告。我们那一代人都是闯出来的,靠的是勇气,不闯怎知行不行,所以也没什么遗憾。现在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打工再怎么都比种地收入高,实在不愿打工的也可以靠出租自建房赚生活费,种地已经是过去式。时代在变化,人也在改变,但大家的期待都是一样的:日子过得更好,收入再高一点,里溪越来越富裕美丽。

人物档案

林德成22岁担任里溪大队党支部书记,以他为代表的里溪支委,不为旧思想所束缚,切实从实际出发,敢为天下先,冒着政治风险大胆地进行“联产到劳”的改革,不仅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也为板芙镇、中山市乃至广东地区的农村改革开了先河,并长久地留下一份改革精神。在两届任期内,从战战兢兢勇闯迷雾到风风光光为人榜样,林德成的青年时代正是里溪村的风华岁月。卸任后,他又和其他村民一样,成为一名普通的农民,犁地、播种、插秧、收成,安享晚年。

改革大事记

1976年下半年

里溪大队支委决定进行改革,在大队推行“联产到劳”政策。

1977年

最初改革的3个生产队产量提高了50%,粮食亩产达到800斤,3个生产队完成了上调任务,还有粮食剩余。

1978年10月

中山县举行“实践检验真理标准”讨论会,县委领导取得共识:既然板芙公社的做法经过实践可行,就应推广。

1979年6月

广东省第一次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现场会在里溪村召开,时任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等领导出席现场会,会上指出,全省要统一解放思想,学习里溪成功改革经验,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9年起

我市正式铺开农村第二轮土地延长承包期工作。建立健全土地经营收益分配制度,为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创造了条件。

2002年

中山市全面铺开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对集体承包土地和经营性资产实行入股经营,以时点为界限确定股东资格,按照每个家庭“生不增,死不减”的原则进行股权固化。

2015年7月

中山市公布了《中山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方案》 ,因地制宜灵活采用4种确权方式。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