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庆祝改革开放40年展览展出一周反响热烈
改革亲历者 观展话当年
2018年12月18日 | 来源:中山日报 | 分类:图片展览

1.jpg

凌志坤老人向记者展示当年人民医院杨颖滨大楼落成时的纪念雨伞。记者 孙俊军 摄

中山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展出一周,迎来了众多单位团体踊跃前来预约参观,而周末两天,更是吸引了众多市民携家带口参观,仅周日当天就有近1500位观众。徜徉在4000平方米的展厅,老一辈中山人追寻着青春的记忆,而年轻人则从展览里了解中山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退休老人凌志坤一边观展,一边向讲解员讲述展览内容背后的故事。

“我亲历了首个万元户的发现和报道”

在展览现场,手持雨伞的老人凌志坤看得特别仔细,他边走边拍,并不停地和周围的讲解员诉说当年的故事:“这些我都亲历过,这就是我干过的事情。”

在展览第一部分“农村体制改革先声”里,他指着“小榄埒西二村国内首个被媒体报道的农民万元户黄新文”的照片说:“我亲历了这一典型的发现和报道。1978年冬,在中山县委办公室调研科工作的我与同事下乡调研,发现了黄新文这个典型,他带我俩参观了他家负责管理的生产队桑基、鱼塘,自建的猪场、鸡场、自留地和屋前屋后空地种植的米仔兰苗木,荔枝、龙眼、柑橘、木瓜,还有屋内床底下培育的蘑菇。我们边走边看边谈边问边算细账,基本摸清了其家底。他们一家8口3个劳动力总收入达10504元。随着收入的增加,黄新文先后建起3间砖屋共110多平方米,结束了世世代代住茅草房的状况,而且还有几千元积蓄,后来家里又添置一台电视机享受城市人的生活。”凌志坤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的资料,通过反复思考推敲后,写成一篇调查报告《依靠辛勤劳动致富的万元户——黄新文》,在县委办公室主编的内部刊物《调查研究》上刊登,报送县委、县革委领导以及有关部门参阅。1979年, 黄新文被县委树为全县劳动致富的榜样,并受到了大会的奖励。大会结束后,新华社记者到中山黄新文家作了专访,1979年2月19日,《人民日报》也发表了《靠辛勤劳动过上富裕生活》的报道,成为全国权威媒体在改革开放的头一年报道的中国第一个农村万元户,并引来全国各大报刊争相转载和采访报道。

一把伞留住杨颖滨大楼建成印记

在“赤子之心桑梓情”的板块,凌志坤在一张人民医院杨颖滨大楼照片前停留许久,1980年,旅港乡亲杨志云捐资1000万港元,于1982年11月建成县人民医院杨颖滨大楼,是中山乃至全国首宗捐资千万元的人。

“我也是见证人之一,1000万港元,放在今日也非小数目,在1979年更是天文数字。当时中山县委领导决定提交省里讨论,由省里拍板,省里同意接受该笔巨款。”说着他把手中的一把长柄伞打开,“你看看上面写着什么?这把伞就是医院落成典礼时发放给大家的纪念伞,至今我还保留着。”

在“先行先试 创新发展”部分,凌志坤看了中山撤县建市的相关文字和图片时又回忆说:“中山建市的时候,我已经下海当‘老板’啦!”他笑道。1987年,从事改革开放政策研究的凌志坤离开机关单位,来到国有的中山纺织品进出口公司担任副总经理,中山的“三来一补”已经兴旺起来。“那时改革开放已经有10年了,正是对外贸易十分发达的时候,我们就想着要引进外资搞合作。”为了促进与外资的合作,1989年3月28日,中山纺织品进出口公司举行了一场招商引资洽谈会,这便是如今中山“3.28”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洽谈会的雏形。1996年凌志坤退休,自2013年以来,他手写了60多篇文章,合共23万字,为中山这座城市建设得更好而建言献策,建议还多次受到了市领导的重视。

“看到这些图片和文字,让我又想起了自己的青春岁月,虽然我是粤北人,但是我的奋斗时光都留在了中山,希望这座城市越来越好,抓住国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乘势而上,再创辉煌。”凌志坤说。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 © 版权所有